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教案设计> 正文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鸿门宴》

飞飞秘书网 发表于:2022-07-04 16:30:12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与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文学常识,理解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2.读准“飨”“卮”“戮”“珏”“哙”“眦”“啖”等字音,掌握“军”“目”“间”“翼”“活”等词的活用意义,梳理“于”“之”“为“与”“所以”等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梳理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异义词语,把握名词作状语、句子成分省略、宾语前置等特点。

  3.积累“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等名言警句。

  4.反复诵读课文,口头复述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解读刘邦得以死里逃生的原因。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给故事情节拟上小标题。

  5.选择几处细节,体会其精练生动,绘声绘色,寥寥几笔则人物个性毕现的语言特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各自性格特点。

  6.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樊哙闯帐一段,做到翻译准确。

  7.结合课文内容,查阅《史记》中项羽的相关史料,以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为切入点,以“一步与一生”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在课上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军”“目”“间”“翼”“活”等词的活用意义,梳理“于”“之”“为“与”“所以”等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梳理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异义词语,把握名词作状语、句子成分省略、宾语前置等特点。

  2.理解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解读刘邦得以死里逃生的原因。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给故事情节拟上小标题。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

  一、导入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讲解。(课件展示)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介绍《史记》(课件展示)

  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从历史的角度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年间的历史。

  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3.介绍楚汉之争(课件展示)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参与相关介绍,并做好笔记

  二、读讲课文1、2两段课件展示1、2自然段,朗读段落,讲解字词(见课件涂红字体),阅读翻译,组织问题探究。

  问题1:课文第1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曹无伤告密、范增进言)

  问题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子”“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问题3:课文第2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项伯夜访、张良献策)参与朗读,参与讲解字词,阅读翻译,参与问题探究

  三、熟读一二段要求学生读课文参与读书

  第2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

  一、学习宴会中部分课件展示3、4自然段,朗读段落,讲解字词(见课件涂红字体),阅读翻译,组织问题探究。

  问题1:本段写到哪几件事?

  (刘邦谢罪,项羽设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

  问题2:“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①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②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问题3:“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①“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②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问题4: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的?

  ①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表现出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

  ②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救主心切,无所顾忌,英武无畏。

  ③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忠心救主,怒火中烧。

  问题5: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道歉的话有不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参与朗读,参与讲解字词,阅读翻译,参与问题探究

  二、熟读课文,小结组织读课文

  小结:课文3、4两段记述宴会中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哙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参与读课文,参与小结

  第3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

  一、学习宴会后部分课件展示五六七自然段,朗读段落,讲解字词(见课件涂红字体),阅读翻译,组织问题探究。

  问题1:刘邦在脱逃之前作了哪些部署?为什么这样?

  ①留下张良代为辞谢;②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③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追杀。

  问题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①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②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息败坏。参与朗读,参与讲解字词,阅读翻译,参与问题探究

  二、组织复述课文1.组织用四字短语编写文章结构;2.组织复述参与用四字短语编写提纲,并按提纲复述

  第4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

  一、探究人物特点1.梳理人物阵营(课件展示)

  2.探究人物特点,方法:从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等角度探究,课件展示相关语句,学生讨论归纳(课件展示)

  3.讨论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课件展示)参与填空练习

  参与人物探究

  参与讨论

  二、拓展阅读课件展示杜牧诗《题乌江亭》、王安石诗《乌江亭》、李清照诗《咏项羽》,简要讲解参与阅读

  三、组织字词句练习课件展示练习题,组织学生完成。

  练习题目: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2.下列各句中的“为”的词性、注音和解释中有错的一组是;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5.下列句子不属同类句式的一项;6.下列各句的译文哪一句正确;7.写出下列语句所含的成语参与完成练习

  四、布置作业1.同步练习作业

  2. 结合课文内容,查阅《史记》中项羽的相关史料,以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为切入点,以“一步与一生”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在课后交流。完成作业


 

推荐访问:鸿门宴 教案 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