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漆与材的互动——中国传统镶嵌漆工艺的历史传承性

飞飞秘书网 发表于:2023-07-19 11:15:09 来源:网友投稿

文/郭立忠(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的漆文化源远流长,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髹生漆的桑木漆弓距今大约8 000多年,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材料的国家。浙江省杭州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朱漆大碗,中国用色漆髹饰器物已有7 000多年的历史,朱漆是通过天然漆调和水银提取的汞性材料即朱砂和银朱制成,色漆的使用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传统漆工艺就已经初现端倪。随着人类营造活动的不断发展,天然漆材料在髹饰器物、保护器具胎体还可达到延长器具使用寿命以外,由于天然大漆具有很强的粘合性,通过粘贴镶嵌一些蚌贝等材料作为装饰,进而起到美化器具的作用,镶嵌工艺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漆工艺的发展有着清晰而完整的发展脉络,镶嵌工艺作为漆文化的重要支撑,是中国传统漆工艺中的一种重要的漆工艺髹饰技法,同时也是我国器物装饰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镶嵌工艺有两个基本要素:其一是加工制作的镶嵌原材料,如蚌贝、金银、玉石等;
其二是完成漆液髹涂的器具底胎。按镶嵌材料来区分,其主要表现形式有3种:第一,螺钿镶嵌;
第二,金银镶嵌;
第三,玉石、骨料等其他材料的镶嵌。新石器时期的漆器工艺主要就是在制作的胎骨上直接髹漆,虽然晚期出现了镶嵌工艺,但工艺比较简单原始。从商周时期蚌贝镶嵌初具雏形;
到战国的金银釦器;
再到汉代的螺钿镶嵌、金银镶嵌;
由唐代的螺钿、金银平脱;
到宋元时期的薄螺镶嵌;
再到明清时期奢侈的百宝镶嵌,虽然也有其他材料的加入,但螺钿、金银和玉石等材料镶嵌一直伴随着中国漆艺术发展。相对来说,螺钿镶嵌是镶嵌类漆器主流,金银镶嵌次之,玉石、骨料镶嵌则相对较少,但明清时期较为流行。下面针对这三种镶嵌表现形式从历史发展和历史断代的角度来分别进行阐述。

螺钿镶嵌工艺主要是用螺、蚌的外壳经过加工,镶嵌在漆器的表面加以装饰的工艺,螺钿漆器是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的通称。按照明代漆工黄成所著 《髹饰录》 对螺钿的解说“螺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划文。又近有加沙者,沙有细粗”[1]。《周易》卷四坎卦第二十九记载:“坎,卦名,下卦上卦均坎,象征‘险陷’。《本义》:习,重习也;
坎,险陷也。其象为水,阳陷阴中,外虚而中实也。此卦上下皆坎,是为重险。”[2]螺钿、陷蚌、坎螺、螺填等名称的使用就充分说明了以螺钿镶嵌工艺的特点。《周礼·地官》中记载西周有“掌蜃”一职,其职责 “掌敛互物蜃物,以共□圹之唇,祭祀共蜃器之蜃,共白盛之蜃。”从文献资料可知,在周代,蜃器作为祭器所使用,有专门的属官“掌蜃”管理蜃物,由此可见,镶嵌蚌饰的器具在西周的实际使用状况。

螺钿镶嵌工艺可以分为厚螺钿(硬螺钿)和薄螺钿(软螺钿)两大类。厚螺钿主要为河蚌壳,多为白色,无斑斓绚丽色彩,厚度一般在0.5~2 mm;
薄螺钿主要为海螺贝壳,如夜光螺、珍珠贝、鲍鱼贝等,色彩艳丽,薄螺钿一般在0.5 mm以下,多为0.1~0.3 mm。将薄螺钿放入白醋中浸泡后,就会变软,可以弯曲,可以粘贴在曲面漆器上,因此薄螺钿又叫软螺钿,软螺钿从考古发现来看,薄螺钿的使用最早可推至宋代。厚螺钿是螺钿漆器的主流,从商周一直沿用至今,一般镶嵌在体型较大、胎体较厚的器具上,如家具等;
而体型较小、胎体较薄、轻巧的多用薄螺钿,多为宋元时期以后所使用。因此明代黄成的《髹饰录》扬明注“螺钿”条:“壳片古者厚,而今渐薄也。”[1]

螺钿镶嵌工艺的制作步骤主要有:第一,根据器形的需要,制作器物的底胎,上底漆。第二,加工蚌片,根据设计的图案纹饰打磨、裁切螺钿。第三,在完成中涂的漆器表面拷贝图案纹饰,然后髹漆粘贴螺钿,阴干。第四,在螺钿粘贴完成的漆器表面整体髹涂漆液,阴干,反复多次,直至满意为止。最后打磨,研磨出螺钿,至器物表面光滑平整,抛光完成。当然商周早期的时期的镶嵌类漆器工艺还没有完善到这个地步。更多的是髹漆封固胎体然后直接粘贴加工后的蚌贝等材料。

王世襄先生根据西周墓考古发现,主张“把螺钿漆器的历史上溯到西周”[3];
周南泉先生认为“螺钿镶嵌技术在南北朝时已经运用……到中唐时期就达到了成熟的阶段”[4]。洪石先生甚至认为,“至迟在夏代,螺钿漆器即已存在,而且其嵌饰除了蚌片外,还有绿松石片。”[5]从山西博物馆收藏,山西省夏县东下冯出土的夏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的蚌镞来看 (见图1),夏时期就能够熟练地运用蚌贝制作狩猎的工具,洪石先生这个观点基本可信。从考古发现来看,商周时期螺钿镶嵌漆器主要集中在河南安阳、洛阳;
陕西长安以及北京等地。现主要产地在福建福州、江苏扬州、山西平遥等地。西周时期,贵族有“蚌饰天下”的漆器审美风尚,轻巧奢华漆器逐渐取代笨重的青铜器,螺钿镶嵌类漆器开始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在商周时期盛极一时的螺钿漆器也开始进入蛰伏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大约沉寂了1 000多年,至南北朝时期开始复苏[6],并一直发展至今。

图1 夏时期蚌镞

商代,我国用蚌壳镶嵌漆器就已经出现,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岗发掘的商代大墓,墓中的随葬品就有螺钿装饰的漆器,虽然器物的胎体已经朽烂,但在遗存位置的土壤残痕中发现了漆器上镶嵌有经过加工的蚌壳和小蚌泡。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螺钿漆器(见图2)[6]。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西周墓发现螺钿漆器,石兴邦先生在《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7]一文中分析蚌壳的加工分为两种,一种为方形,一种是蚌泡,颜色为棕黑色。对胎体也大胆的推测为木胎和纤维编制的胎体。文中还对红色的漆皮和蚌泡的几何形纹饰做了阐述,基本具有螺钿镶嵌的特质。1964年4月,洛阳博物馆清理了西周300多座墓葬,《洛阳庞家沟5座西周墓的清理》[8]一文记载出土的一件豆盘,外面有朱、墨色漆片,上面镶嵌有两排蚌泡。1967年陕西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遗址发掘报告[9],在115号墓中出土漆器4件,由于时间久远,漆器的木胎已经腐朽,仅存外形及镶嵌在漆器上的各种蚌饰。从报告可见,螺钿装饰的器形更为丰富,出现了俎和杯的造型。蚌片出现了加工过的菱形,以及在蚌泡上进行的描绘。此外还有河南陕县上村岭西周虢国墓也出土有圆形蚌饰器物13件等[10]。至1981—1983年,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了121座西周墓[11],发掘了大量的漆器,这些漆器上就有大量的蚌片、蚌泡镶嵌作装饰。从发掘简报可见漆器上的蚌饰大体上可分为蚌泡和蚌片两大类,器型更加丰富。器表镶嵌的蚌饰经过裁切、打磨加工成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形状,镶嵌成圆涡纹等纹饰,蚌片上还有划纹,已经具有传统漆器镶嵌制作工艺基本流程,符合螺钿镶嵌的特定含义(见图3[12])。除镶嵌蚌泡、加工切割的蚌片外,也有绿松石、金箔等其他材料。器型主要有:豆、觚、罍、壶、簋、杯、案、盘、俎、彝等,以豆居多,均为木胎。通过这批漆器的出土,充分证明我国使用螺钿漆器的时间至少推到西周时期,把我国古代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从南北朝时期提早了1 500年[13]。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商周螺钿漆器主要集中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其中商代以河南殷墟为主,西周时期则以陕西最多,商周螺钿漆器上的色彩基本为黑红二色。商周时期镶嵌类漆器主要可以分为饮食器具、文化器具等。器物胎体基本为木胎。镶嵌工艺在器具装饰中使用广泛,已经能够根据设计需要制作成不同的纹饰。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可以说螺钿镶嵌工艺在西周时期已初具雏形,后经过各个历史时期在工艺上不断发展创新,其作为传统漆作镶嵌工艺的主要表现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图2 商代螺钿镶嵌漆豆残痕

图3 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

金银镶嵌工艺主要是漆器表面采用金、银、铜、锡等金属材料,根据设计需要加工制作成各种图案纹饰,然后粘贴镶嵌在漆器表面作为装饰的漆工艺。其制作工艺主要步骤为:第一,根据器型的需要,制作器物的底胎,上底漆。第二,根据器型的大小设计图案纹饰。第三,加工金银片,根据设计的图案纹饰裁切金银片,然后根据设计需要,在金银薄片上錾刻相应的纹饰。第四,在完成中涂的漆器表面拷贝图案纹饰,根据图案纹饰粘贴金银片,阴干。第五,整体髹漆阴干,反复数道,直至与金银片厚度齐平。最后打磨,显现金银片纹饰,抛光完成。

我国金银镶嵌工艺最早的考古实物是河北省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了4件漆器,漆器已腐朽损毁,但金箔贴花较为完整。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M1043出土的漆觚,器身镶三道金箔,在下面两道金箔上镶嵌有绿松石(见图4[12])。至战国时期,我国镶嵌类漆器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釦器,如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的几件漆器[14]。釦器就是用金属来镶嵌漆器的口沿,起到加固和装饰器物口沿的作用,同时也延长了器具的使用寿命。许慎《说文解字·金部》云:“釦,金饰其口。”[1]汉代《盐铁论》载:“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纻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15]这里的银口,即为汉代银釦器。王世襄先生认为:“釦器就是嵌金银漆器,它的进一步发展是从镶口的圆釦发展到粘贴在器盖上的叶片。”[1]金银镶嵌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一、金银贴花;
二、金银釦器;
三金银平脱。从金银镶嵌工艺发展而来的金银箔和金银粉在本文不做阐述。

图4 西周贴金嵌绿松石漆觚

秦汉时期,是我国漆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汉代,可以说是我国漆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以致达到“无器不髹”状态,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了建筑、音乐、书画、佛教等诸多门类艺术。汉代的镶嵌工艺是先秦时期的工艺再发展,其中金银镶嵌发展较为迅速,主要工艺为金银贴花,金银釦器等。从考古发掘的汉代漆器来看,其镶嵌材料主要有金、银、铜、玉、骨、角、绿松石、玛瑙、琉璃、云母、水晶、螺钿、珍珠、玳瑁、象牙、琥珀等[16]。单从镶嵌的材料上来看,汉代较先秦时期的镶嵌材料更加丰富。针对汉代的考古发现,大量金银釦器和金银贴花漆器出土,表明金银镶嵌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汉代对这一镶嵌工艺已经较为成熟,如湖北光化5座坟第五号西汉墓出土的漆奁[17],江苏连云港海州西汉伺其墓出土的漆盒[18]。1985年扬州邗江甘泉姚庄101号西汉墓出土的银釦金银贴饰彩绘云气鸟兽人物纹漆七子奁(见图5[19])。1962年江苏连云港海州网疃庄木椁墓出土8件漆器,其中一件长方形漆盒为夹纻胎,盒盖盝顶式,正中镶嵌两叶纹银片,叶中镶嵌玛瑙小珠。盒盖及盒底立墙镶嵌狩猎人物及鸟兽纹银片,工艺精湛[20]。《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鸾”[21],从文字分析这是一件镶金嵌玉的漆琴。其中单收录唐以前最全的总集 《全三国文·上杂物疏》中金银镶嵌类漆器就有:纯银能镂带漆画案、纯银漆带镜、银镂漆匣等。汉代镶嵌类漆器主要可以分为,饮食器具、居所器具、文化器具、生活杂具等。器型主要有:豆、奁、尊、钫、壶、盆、盘、杯、匣、奁、盒、琴、镜、几、案、屏风等,涉及到生活类器具的诸多方面。胎体除了木胎以外,夹纻胎已大量使用。从中国传统镶嵌工艺的发展历史来看,自汉代始,镶嵌工艺进入较为成熟的历史发展时期。

图5 银釦金银贴饰彩绘云气鸟兽人物纹漆七子奁

唐、五代时期,随着漆工艺的发展,打磨推光工艺逐渐成熟,文质齐平的镶嵌漆器出现,对于这种镶嵌金银的文质齐平的漆器称为“金银平脱”,当然,这种文质齐平的打磨工艺也同样使用在螺钿镶嵌工艺的漆器上,这种漆器被称为“螺钿平脱”。唐代的金银平脱工艺是从汉代的金箔贴花、镶金银片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金银参镂等镶嵌工艺发展而来的[22]。这种平脱工艺在唐代非常流行,作为唐代平脱类漆器的重要代表,金银、螺钿平脱铜镜形式多样、题材纹饰丰富,铸造工艺也有新意。平脱铜镜是我国古代的妆容器具,其功能主要是古代梳妆打扮时整理妆容时所用。如上海博物馆藏唐代银平脱花鸟狩猎仙人纹镜,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具体(见图6[23])。从考古发现来看,1951年河南郑州市郊唐墓中出土一件金银平脱羽人飞凤花鸟纹铜镜[24];
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唐墓出土的云龙纹嵌螺钿漆背铜镜[25];
1975年,黑龙江宁安渤海上京龙泉村遗址出土的唐代嵌银丝平脱漆盒[26];
河南偃师杏园村的6座纪年唐墓出土方漆盒,该漆盒外部用银箔平脱工艺,錾刻缠枝花卉图案[27]。唐代,中日漆文化交流频繁,现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漆器非常丰富,其中就有几件唐代经典镶嵌类漆器。其中乐器类有金银平文琴(见图7[28])、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螺钿紫檀阮咸。此外还有金银平脱漆皮箱、平罗钿背八角镜、金银平脱背八角镜、平螺钿背圆镜、银平脱八角镜箱、银平脱漆胡瓶等等。唐代平脱类镶嵌漆器,奢华富丽,精美绝伦,为宫廷所专用。唐玄宗时期曾大量制作平脱类漆器,并将金银器、玉器、丝绸等贵族物品赏赐给皇公贵臣、四方藩属。《安禄山世纪》《酉阳杂俎》就有赏赐安禄山金银平脱漆屏风、银平脱胡床、金银平脱函等镶嵌类漆器记载。由于其制作耗金费工、工艺复杂,《新唐书·肃宗本纪》和《旧唐书·代宗本纪》记载,在肃宗至德二年、代宗大历七年,先后两次下令禁止平脱类漆器的铸造,此后金银平脱铜镜逐渐减少,至宋代已灭绝[23]。唐代镶嵌类漆器主要可以分为,饮食器具、居所器具、文化器具、生活杂具等。胎体主要为木胎、夹纻胎、金属胎、皮胎等。器型有:盒、函、琴、镜、皮箱、胡瓶、盘、叠子(碟子)、盏、胡床等等,器型也从生活类小型器具向大型器具转变。

图6 唐代银平脱花鸟狩猎仙人纹镜

图7 唐代金银平文琴

宋元时期的镶嵌类漆器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宋内府官办漆器制作工艺精湛,在螺钿镶嵌的基础上加镶金银线,使纹饰更加绚丽。晚唐时期一度被禁止生产的金银平脱工艺得以继续发展。至南宋,国事衰微,官方也不在提倡使用金银器具,金银平脱再度失宠。取而代之的薄螺钿镶嵌工艺开始流行,由于薄螺钿相对柔软,弹性较好,任曲任直,便于成型,可以裁切成各种图案纹饰,然后再按照平脱工艺进行加工处理,从漆胎制作、螺钿原材料加工、粘贴、髹器、打磨,已经具有较为先进工艺体系,制作流程多达几十道,镶嵌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王世襄先生更是将宋代的薄螺钿工艺作为划分古今的分界线,具有风水岭的作用,可见宋代镶嵌工艺在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从器型上来看,镶嵌工艺不仅用于日常器皿,还镶嵌于大件的家具,这类镶嵌类漆器多用于宫廷、重臣、商贾等。宋代崇尚用色简洁、纯净、洗练、明快的风格,与宋代瓷器的艺术审美基本一致,这也是出现了中国传统漆工艺的经典技法之一的宋代素髹漆器的重要原因。元代从考古发现来看,常见的漆器主要有3大类:雕漆、戗金、薄螺镶嵌[29]。可以说是宋代螺钿镶嵌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如在北京元大都后英房居住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件嵌螺钿广寒宫黑漆盘残件,螺钿为鲍鱼壳加工制作而成,全部采用片嵌的表现方式,这也是元代的平脱薄螺钿漆器在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见图8[1])。胎为1~1.5 mm的木片作骨,木骨上敷漆灰,将螺钿片直接嵌于漆灰之上,然后涂漆,再磨显出螺钿,使螺钿片与漆面相平,最后刻划细部纹饰[30]。嵌螺钿广寒宫黑漆盘残件的出土充分体现了明代黄成《髹饰录》中所说的:“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螺钿镶嵌工艺的经典作品。此外还有上海博物馆藏的黑漆螺钿阁楼人物图菱花形盒和黑漆螺钿人物图圆镜,其中黑漆螺钿阁楼人物图菱花形盒还在边缘部分用金属丝加固(见图9[23])。充分考虑到了器具易损部分的保护,在达到美化效果的同时还延长漆器使用寿命的效果。由于受到瓷器的影响,漆器的使用范围较汉唐时期有所减少。宋元时期镶嵌类工艺使用范围主要可以分为饮食器具、居所器具、娱乐用具、生活杂具等。胎体主要为木胎、夹纻胎、金属胎、皮胎等。

图8 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嵌螺钿广寒宫漆盘残件

图9 上海博物馆藏宋代黑漆螺钿阁楼人物图菱花形盒

玉石、骨料等镶嵌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浙江杭州余杭区瑶山一带出土的嵌玉高柄杯(见图10[12]),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玉石骨料类镶嵌漆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较多,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冈王陵区M1001出土的漆與(抬盘),舆边立壁的蚌饰之间就有猪牙嵌片连成的波浪纹。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漆觚表面镶嵌有绿松石等。历经汉唐、宋元时期的发展,至明清时期,除了螺钿、金银镶嵌工艺以外,玉石、骨料等镶嵌终于迎来了高速发展。玉石、骨料等镶嵌工艺主要是漆器表面用玉、骨、角、珍珠、玛瑙、绿松石、玳瑁、象牙、琥珀、琉璃、水晶等材料,根据设计需要加工制作成各种人物、花鸟等图案纹饰,然后粘贴镶嵌在漆器表面作为装饰。其制作工艺主要步骤为:第一,根据器型的需要,制作器物的胎体。第二,根据器型的大小设计图案纹饰内容。第三,根据不同的图案纹饰内容选择不同的玉石材料,根据设计的图案纹饰加工制作。第四,在髹涂完成的器物表面拷贝图案纹饰,根据纹饰粘贴加工裁切的玉石等材料,阴干。最后,髹漆打磨,抛光完成。不难看出其工艺主要是在继承前人珠宝、玉石、金银等镶嵌技法上综合而成,将各种奇珍异宝根据图案纹饰需要,经过加工制作后都可以镶嵌在漆器上,成为极为珍贵而奢侈的作品。百宝镶嵌是明清时期对玉石、骨料镶嵌的称谓。百宝嵌为江南周翥在扬州初创,其作品也最有代表性,这与明代江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有着根本性的联系,也是我国镶嵌类漆器装饰化趋势的重要表现。中晚明以后,由于江南地区富甲众多,赏玩古董文玩成风,网罗奇珍异宝作为私藏已普遍存在。而百宝镶嵌类漆器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五彩缤纷的的色彩,深受藏家的喜爱。作为玉石珍宝镶嵌的周制百宝镶嵌也被大量仿制,质量亦与周制相差甚远,至清初,人们为了玉石珠宝,挖真补假,周制百宝镶嵌损毁严重,传世稀少。现存百宝镶嵌主要有:南京博物院藏明代“骨石镶嵌小插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紫檀百宝嵌花果纹长方盒”“百宝嵌岁朝图长方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周款“紫檀木百宝嵌圆砚盒”、明花鸟山石纹百宝嵌黑漆圆角柜(见图11)等。始于明代的百宝镶嵌,在清代更加流行,在这种镶嵌工艺中漆液处理胎骨封固外,只是粘贴珠宝玉石的粘合剂,这些稀有的珠宝价值有的已经远远超出漆器的本身,已经失去了漆器艺术的原始价值,这类镶嵌漆器华贵奢侈,多为皇公贵族、达官贵人等统治阶级享乐玩赏所用。明清时期镶嵌类漆器趋向精细化、大型化、奢侈化,图案纹饰复杂繁琐,费工费时、耗资巨大、工期漫长,工艺追求达到极致,致使镶嵌类漆器逐渐失去了实用功能,慢慢走向了装饰,成为宫廷专用和名家收藏的艺术品。

图10 嵌玉高柄朱漆杯

图11 明代花鸟山石纹百宝嵌黑漆圆角柜

明清时期是我国镶嵌类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手工艺工匠从元代的工奴身份解放出来,在继承宋元漆工艺的基础上有了快速发展,官办“果园厂”极大地推动了漆器行业的发展,官作与民作分工协作,漆器的使用范围扩大,种类繁多,能工巧匠辈出。出现戗金填彩等工艺,更将雕漆工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还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漆工艺专著《髹饰录》。清时期设立的“造办处”,大力推行官作器具,后期出现了脱胎工艺、薄料工艺等重要漆工艺技法,器型种类丰富,技法多样。明清时期螺钿、金银镶嵌工艺更加精细复杂,在工艺上出现了螺钿与金银片相结合、螺钿与描金相结合、描金加钿错彩漆、金钿勾描彩漆杂钿、彩漆与金银片及螺片杂嵌等等[22],技法多样、种类繁多。如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镶嵌螺钿加金银片的《婴戏图》方箱、螺钿加金银云龙海水纹长方黑漆盒、黑漆软嵌五彩螺钿锦地开光山水花卉四层书格等。于此同时,日本随着镰仓至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快速发展,在学习中国传统漆艺术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自己本民族的漆艺术语言,并对西方漆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代倭制漆器开始流传至我国并产生影响,明代工匠如杨埙、方信川等人开始学习日本漆艺技法。仅从高濂著 《遵生八笺之五·燕闲清赏笺》 所记载的资料来看,镶嵌类漆器就有:金银片嵌光顶圆盒、鏒金铜镶口嘴酒注、描采嵌金银片子酒盘、鈠镶口盖扁小方匣、金银钿嵌山水禽鸟倭几、金银钿嵌《昭君图》、雕刻宝嵌紫檀等器具。明清时期镶嵌类漆器除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型器皿,如盒、盘、箱、碗、碟、盏等,大型家具数量开始大幅增加,如凳、案、几、椅、桌、床、柜、屏风等。主要类型有饮食器具、居所器具、文化器具、陈设器具、生活杂具等,涉及到生产、生活、建筑等诸多方面,胎体有木胎、纻胎、纻胎、夹纻胎、金属胎、皮胎等,胎体的材料也更加丰富。

中国具有悠久的漆文化发展历史,传统漆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通过文献古籍和考古发现的整理,关于镶嵌工艺的记载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这3种镶嵌工艺可以说是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呈相互交错、螺旋上升的发展状态。从目前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我国镶嵌类漆器最早可以推到新石器时期晚期。玉石材料镶嵌漆器最早,螺钿和金银镶嵌可以推至商代,随着国内考古发掘的不断出现可能还会前推。镶嵌工艺在秦汉代已经基本完成体系建设,至唐代镶嵌工艺已经成熟,宋元时期镶嵌工艺精进,薄螺钿工艺出现,并与多种漆工艺相结合,镶嵌工艺更趋完美。明清时期,镶嵌工艺逐渐走向繁荣时期,镶嵌类漆器发展达到顶峰时期,图案繁琐,工艺复杂,镶嵌类漆器从实用器具慢慢转向收藏品、艺术品。

总体来看,不同时期镶嵌工艺的发展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与制作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镶嵌工艺的器型从早期的简单实用的生活类器具逐渐发展到种类繁多、样式多样的各种器具,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早期的髹漆粘贴蚌贝作为装饰到制胎、原材料加工、粘贴、髹涂、打磨、抛光等几十道完整制作流程的工艺体系。从早期的简单镶嵌的实用器具发展到具有装饰、文玩、收藏的艺术品。中国传统漆工艺随着人类造物的发展不断得到升华,同时也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中国现代设计如何走向世界,必然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传统漆工艺如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正在考验中国现代设计家的能力和智慧,这也必然会给现代设计工作者带来思考和启示。

猜你喜欢螺钿金银漆器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东方收藏(2022年3期)2022-04-15螺钿镶嵌工艺概述收藏与投资(2021年2期)2021-05-04分析漆器中的螺钿镶嵌艺术品鉴(2021年6期)2021-04-26蒲美合作品选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0年2期)2020-07-25燃情岁月金银潭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花梨木嵌螺钿玉石人物图顶竖柜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漆器的探秘与鉴赏大众文艺(2020年3期)2020-02-15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3漆器收藏三问老友(2018年9期)2018-10-11

推荐访问:漆工 互动 镶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