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点赞主体的互动行为研究

飞飞秘书网 发表于:2023-08-21 12: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任万林

摘 要:点赞表现为将超出其最初符指意义的赞美拿来表达人们对人、事、物的态度。随着网络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使“赞”成为“更常态化”,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作为人们最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工作的需要,人们通过点击红心或者是大拇指就可以在朋友圈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情绪表达,完成自己的社交需要,寄托自己的情感。本文划分出三个问题的研究方向即点赞的类别、点赞行为的心理机制、点赞隐藏着的危机风险。运用符号互动论和马斯洛需要理论,说明点赞产生的原因,进而从中挖掘点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朋友圈;
点赞;
自处

一、研究背景

Facebook购买FriendFeed孕育出的“点赞”这个功能并于2009年2月10日上线,“竖起拇指”图标从Facebook开始正式走入大众视线。在Facebook之后,其它社交媒体网站在Facebook的基础上做了各种调整,有“星星”、“爱心”、“笑脸”等表达相近意义的符号,点赞逐渐地成为社交网络一种流行,它承着人们的内心的情绪表达,满足了人们“被看见、被关注、被认同”的需要。现如今微信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企鹅智酷在2016年发布的《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微信用户有6.97亿人,微信朋友圈这一功能的使用比重居第一。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功能使用率随着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使用也跟着增加,“点赞”越来越成为一种交流方式,也成为了一种流行。

二、理论依据

围绕“朋友圈”点赞的前因后果,不少学者对其展开了调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或成果对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其成因,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有启发和借鉴作用。本文研究主要运用符号互动论和马斯洛需要理论进行解释。

(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分析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确立自己身份的社会化过程,这种互动是基于一定意义的阐释,并借助语言符号进行沟通的叙事方式[[]]。点赞作为一种“符号”,因为用户使用时的心情、态度、心理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点赞“符号”在不同情景下的使用。因为情境的不同,点赞根据用户个体和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赋予了用户自己对于它的解释。

(二)马斯洛需要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和人格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1943年出版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根据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外,还有归属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社交需求,又称归属和爱的需求,是指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并在其中获得理解、关怀与认同[3]。在用户发微信朋友圈时,“点赞”作为一个红心、大拇指,被外化为一种社会支持,在点击红心或大拇指时,你的情感与发朋友圈的用户产生了情感共鸣。共同好友可见这一规则使隐私被一定程度上保护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被关注、认可,并将其圈属为一个圈子的人,即是人际关系的体现。

三、点赞有类:点赞行为的不同类别

点赞的不同目的,有情感表达、参与互动、满足需求等,点赞作为一种“符号”,根据情境的不同,人们对点赞的理解也会随着会互动过程的改变而改变。对此,笔者讲根据相关访谈资料按照其目的将点赞分为五大类别:引发共鸣的赞、表达关怀的赞、拉近关系的赞、刷存在感的赞、营销手段的赞。

(一)引發共鸣的赞

赞成指某人事物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活动与“我”相同,得到“我”的认可。“赞”这一符号的意义被赋予为赞同、认可。“点赞”这一行为动作将“我”的价值观念展现、与被赞者的观念糅合,体现出相同的价值观,有志同道合的意味。

(二)表达关怀的赞

“点赞”是评论的一种方式,但又不同于“评论”,它仅仅是一个符号,且方式简单,仅仅是动一下手指就能完成,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发个朋友圈,渴求得到情感上的安慰,而这时,你的“点赞”就会让用户的朋友圈有了反馈,感觉到有人相陪,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而你小小的一个“赞”里面包含的关怀、安慰、“摸摸头”将会促使用户走出情感低谷。

(三)拉近关系的赞

关系维持是指个体进行认知、行为和交互活动,为了保持人际关系处于期望状态。诸多研究证实,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是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将拉近关系分为分为同级拉近关系和上下级拉近关系。在同级拉近关系中,也就是和朋友、同学的互动中,“点赞”意味着我“关注”着你,你的消息、动态我都有用心地去留意,相互往来间“点赞”,拉近彼此关系。以下是关于此类似问题的访谈:

(四)刷存在感的赞

许多用户为了维系社会关系,无论自己内心愿意与否,都会去点赞,以此证明自己还属于这个“圈子”。而选择“点赞”而不是“评论”的原因大部分是:与发朋友圈的用户并不是很熟,或者是相隔已久,熟悉感不再,并且也不了解了,所以也不知道该评论什么,选择去“点赞”,就是去“刷存在感”,表示自己是一直都在的。或者,用户与朋友圈动态的发起者有层级差,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接触,但是你自身利益又与其相关,因此选择去点赞,在其面前“挂上号”。这多体现在上下级关系中,通常是对自己的领导、上级所发动态不因为个人情感,仅因为上下级关系而“点赞”,为的是在上级面前露面,“混个脸熟”。

(五)营销手段的赞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会有朋友发消息说“朋友圈第一条点个赞”,或者打开朋友圈,里面都被“集赞”刷屏。这是商家的一种手段,用小礼品、小优惠来当作引子,人本逐利,在有便宜可占的情况下,并且只是动动指头就能完成的简单操作,便选择了转发、集赞,以不用承担消费的姿态去投入进去。这种情况下,商家仅需要以最小的投资便能达到最快的宣传效果。

四、点赞有因:点赞背后的复杂心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维系人际关系、寄托情感、获益等等原因,会消耗一定的精力、时间甚至是资金去获取,而“点赞”不得不说是投资资本最少,但是获益最大的方式。随手的一个“点赞”,直观简洁地表达了“我在关注你”,以此来维系着人际关系。一个行为的背后,往往有其相应的动机,现“点赞”行为风靡,它的背后也有相应的原因,体现了用户的心理活动,也满足了用户的一些心理需求。

(一)符号互动论下的点赞

1.网络交往流行,加强社会交往

点赞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和使用该符号的人的共同工具。人们总是在交往中去实现自我,而在交往时又总是会关注自己有没有被关注到。我们在网上社交的占比数逐渐提高,而为了加强社会交往,人们总是去追求自己的“关注度”和他人的“被关注度”,以此来确定自己是否是被“圈内”人员认同。由于“赞”所表达的涵义丰富,点赞行为方式简单,使得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越发地成为流行。因点赞的便捷性,又能弥补语言文字功底匮乏的缺陷,文字评论越来越少,更多地用点赞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用“赞”来维系与好友的关系。

符号互动论指出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社交、渴求社交,并花费大量时间处理社交,在社交过程中,点贊被赋予符号意义,并在网络交往流行的今天成为了我们加强社会交往的有效途径。

2.多数人群进行,遵循从众心理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时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商场打折蜂拥而至、排队排最长的、买东西买销量最大的、看热闹去人最多的......人们的从众心理总是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此情境下,甚至于在朋友圈点赞上也不例外地遵循从众心理。人们在发出一条朋友圈的时候是在渴求共同价值,而点赞的朋友也是在追求共同价值,当发现他发的内容与自己价值观不同,但是有很多点赞,用户会想,是不是我的价值观“不合群”,因而从众点赞,表示出自己的合群,有时候,有的用户甚至连内容都没有看,看到点赞数量多,就跟风“点赞”;
如果发的朋友圈内容跟自身价值观相同,但是其点赞数少,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另类”,也会选择不点赞。

3.多种情绪表达,填补语言空白

符号互动论中意义是在互动中产生,并在事件发生地过程中进行释义,并且把握和修正。“点赞”是一种表达自身情绪、态度的方法之一,它包含着诸多情感,这一符号代表有赞同、安慰、支持、鼓励、吐槽、恭维、看见等等。当我们看见一则朋友圈时,第一反应就是去点赞,因为“赞”这一小小按钮承载着无数情感、符号多意,无论这个情感是点赞人有的或者甚至是没有的,全看发朋友圈的人去根据你们的关系去解读。不仅如此,当你无法用语言去描述你的感受、想法时,我们就可以进行点赞,这样就不用去斟酌字句,考虑是否合适,只需要点赞,而如何理解,全看发朋友圈动态的用户处于何种情境、会怎么想。

(二)点赞的社交需要心理

1.你来我往交互,形成礼节互动

社交需要即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强调你来我往,无论是送礼还是做事儿上都有体现,而“点赞”也是一种你来我往的体现。我们可以将微信朋友圈当作是一个社会大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展示理想化的自我或是更具悲惨特性的角色,亦或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及感想,我们都在这个舞台上,而怎么在这个社会大舞台上交往成为我们去思考的问题。这时“赞”就成为了一条维系你来我往互动关系的纽带,你给我点赞,我也给你点赞,代表着,你关注着我,我也关注着你,你发朋友圈我“点赞”便成了有效的礼节性互动。或者有时候,我们对于发朋友圈的人根本不熟悉,但是“人家辛辛苦苦发圈”,我也“老老实点赞”,献上我静默的掌声。

2.各类群体融入,收获情绪归属

“朋友圈”,顾名思义是一个“圈”,属于“朋友”之间的“圈”,而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总是在圈子里,编织着一张社会关系网,害怕被孤立于圈子之外。在朋友圈中,我们姑且将里面的人分为自己的上级、平级、下级,不同级层的人,怎么去更多地了解他们——翻看朋友圈,在看朋友圈时并留下一个“赞”,让他们也看见你,并感觉出你们相合相契。再加之现如今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不管是办公、生活、学习,都有很大部分在线上进行沟通,通过“点赞”去融入各种群体,再通过互动来编织起你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网,形成紧密程度不一的圈子,从而找到自己的群体归属价值。

3.线下关系遵循,进行线上互动

我们在线下的关系是晚辈与长辈、下属与领导、朋友、同学、同事等等,但是因为距离、身份、时间等原因,我们并不是一直都有线下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线下关系极易被破坏。“点赞”是一种交流、联系,维系着我们易被破坏的关系,并且在这种维系关系中遵循着线下关系,就像是复制粘贴一样,将线下的相处挪到线上,这种交往行为是现实社会关系基础上一种映射,是一定现实社会关系的体现,晚辈与长辈、下属与领导依旧一样,不会颠倒或变异。

五、点赞有评:点赞行为的危机风险

(一)商业集赞,陷入“消费阱”

随着朋友圈的广泛使用,“点赞送礼”成为了商家的有效营销手段,往往是为了通过大量的转发点赞来达到宣传效果。其表现形式通常为免费,但是看似免费的背后却隐藏着消费陷阱。商家发送精美图片和“精致”的文字合成给人们,要求发送或转发,承诺达到多少个“赞”后会有到店领取礼物、包邮发放礼物、旅游券、商家券等等。为了获得这些看似诱人的“馅饼”,却不知已踏入消费的“陷阱”。商家有的在用户达到兑奖条件时却告知活动结束或者礼物已送完、有的拿劣质物品替代承诺的精美礼品、有的商家直接关闭公众号、有的商家在用户去使用商家券时还增加了隐形消费。因为免费活动吸引眼球,进行转发的用户越来越多,商家也越发猖狂,消费者受骗几率提高,导致很多用户热情减弱,有的甚至会在转发或者评论时附加:不知真假,试试而已。

(二)盲目点赞,甘当“点赞党”

对于“点赞”,有的用户已经将其“疯魔化”,不管别人发的是什么内容,只管点赞。别人考研失败,点赞;
别人和男友吵架分手了,点赞;
别人被炒鱿鱼了,点赞;
甚至别人家人去世了,也点赞......点赞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而这样点赞的人也沦为了“点赞党”。这样的“点赞”毫无意义,并不蕴含自身的态度、看法、价值观,胡乱“点赞”也使得他人不能正确判断,不能相信事件是否真实。

(三)虚高点赞,成为“摧毁者”

正如大自然对于一个发育良好的人的身体给定了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只能造成巨人或者侏儒那样。2015年9月8日,成都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宣判,雷楚年因犯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决定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汶川抗震小英雄”沦为“阶下囚”,“点赞”也應当付相当大的一部分责任。太多的“赞”超出雷楚年所能承受的重,使他变得自负:进入抛出橄榄枝的重点学校后,沉溺于赌博;
利用特权谋取私利……雷楚年六年里极速沉沦,罪在意志不坚定,地位不准自己的角色,在“点赞”中沦陷。“点赞”只点出了模范人物的各种有点,将人物美化得几近完美,却忽略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竭尽全力地去挖掘优秀,忽略甚至掩盖人性中的缺点,使得缺点在模范的盾牌下飞速滋长,直到缺点无法掩盖。

六、点赞有法:正确点赞的中道方法

这里的“中道”是需要看清事物本质,理性与感性结合融洽。“中道”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点赞“中道”就是不超过事件的真实含义去“赞”,也不完全忽视事件,视其为无物,它以选取感情与实践中的那个适度为目的。

(一)点赞需理性

“点赞”最初表达的是对人、事、物的欣赏与赞同,是一种态度和看法,然而网络的发展,“点赞”衍生出来了其他的含义。商业集赞也是微信“点赞”的重要驱动力。此时的“点赞”也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点赞”,而是一种逐利,用户为了免费获取集赞赢来的礼品,商家为了获得宣传效果。但是,通过这种因素“点赞”,容易陷入消费陷阱,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性“点赞”。

(二)点赞要适度

赞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称赞吟诗作画,我们现今用语言去称赞也要细细斟酌语言是否得当。点赞不同,只需要点一下按钮,操作简单,能表达你所表达的,也能理解成你想理解的。适度的“点赞”有利于关系联络、获得情感支持、拉近朋友间的关系,过度地去消费“点赞”会让“点赞”变得廉价、没有意义,还会让人反感。学会适度“点赞”,不要他人一发朋友圈就去“点赞”,要去关注朋友圈所发内容,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是否正向、是否引起你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点赞”才能起到它应有的效果,而不是盲目“点赞”,浪费时间地同时空惹怨怼。

(三)客观看点赞

“点赞”给我们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甚至于出现在了习近平主席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但是我们要客观“点赞”,客观地去看待“点赞”,不要让雷楚年这样的人物“成也点赞,败也点赞”,让英雄人物在虚高“点赞”的重压下沦为阶下囚。

参考文献:

[1]李金云.符号互动论述评[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4):80-86

[2]符路瑶.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

[3]DAINTON M.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on Facebook:Development of a measure,relationship to general maintenance,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13,(47):113-121.

猜你喜欢点赞朋友圈中国的南海“朋友圈”决不比美国的小环球时报(2016-04-28)2016-04-28

推荐访问:互动 主体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