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脱贫攻坚> 正文

对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利弊分析以及实践路径研究

飞飞秘书网 发表于:2023-07-29 18:15:08 来源:网友投稿

张 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在这一冲刺阶段,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脱贫攻坚过程之中,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也是提高脱贫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2017年,《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的提出,使得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制度化及规范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社会工作在扶贫工作中仍处于一种“入场”但“缺位的状态”。据统计,截至2020年1月,我国仍有5%的贫困人口未能脱贫,10%的贫困县没有摘帽。习主席强调,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要牢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1],要理性认识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的优势与不足,探讨其实践路径,使得社会工作不仅“在场”,更能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

1.观念优势

社会工作坚持科学专业方法,以助人自助为指导思想,坚持利他主义价值观,协助社会上有需要的群体或个人走出生活困境。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不是出于政绩考虑,也不是出于同情心,而是将其作为工作的重要职责,与一般性行政工作相比,其动力和主动性更强,具有明显的价值观优势。

2.专业化优势

作为一种职业性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帮扶,比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工作等,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精确性较高且专业性较强。

3.理论优势

除了价值观以及专业化优势以外,社会工作也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优势理论、冥想理论、格式塔理论等贯穿其中。据1997年调查表明:最频繁使用的是心理社会理论、系统理论,也频繁使用来自心理动力、人本主义、生态学的原理,大部分不会单独使用一种理论,而是整合不同理论的概念形成折中的实务方法,一些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平均使用8个不同的理论。

民政部等明确要求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但目前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处于一种“入场”但“缺位”的状态。精准扶贫依旧是“自上而下”的大政府行为而缺乏社会工作自发参与,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大概是社会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社会重视、贫困地区条件较艰苦、社会工作者待遇较差等,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挑战。

(一)赋权增能:提升帮扶对象的自立自强能力

据社会工作者观察,受助者的无力感普遍是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压迫”“排斥”和“障碍”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一状态,社区工作者可以从个案、小组、社区三个层面入手,在个案层面上进行增能、在小组层面上合理赋权、在社区层面上积极倡导,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助贫困个体确立自信,消除无力感,增强受助者摆脱贫困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受助者的自立自强本领。

(二)建立同盟:构筑多元扶贫支持体系

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要将多元扶贫支持体系的叠加效应以及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作为重中之重,注意与地方政府尤其是民政系统的配合,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农村社区精英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同盟”,避免“水土不服”,搭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多元扶贫支持体系,使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局面薪火相传[4]。

(三)分类治理:提供个性化专业服务

贫困人口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提供帮扶时要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有效运用“一人一措、一户一策”政策,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理论优势,如优势视角、可行能力理论等,分析贫困个体问题的特殊性,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供精准服务,提升分类治理的参与成效。

(四)多措并举:资源链接与生计扶持并进

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链接者,在面对庞大的潜在资源时,要思考如何调整工作手法,要基于社区的资源链接和生计扶持,促使潜在的脱贫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助人自助行动,通过增加“造血”功能来提升脱贫成效。

(五)转变观念:“同理心”与“乡土思维”并重

社会工作在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注重让“社工身份”融入贫困地区的乡土环境,不仅要有“同理心”,也要培养“乡土思维”,了解帮扶地区的乡土文化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寻求适应、优化和突破。

(六)长期坚持:建立预防返贫的智能脱贫机制

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显著特征是教育先行及城市试点优先,这导致长期在城市开展服务的社工机构由于成本高、工作累等问题而半途而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5]。目前我国已进入后脱贫时代,扶贫道路仍任重而道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对新时代返贫致贫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评估及分析,充分利用互联网+、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手段建立预防返贫的智能脱贫机制。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方针政策引领下,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成果已初步显示,但也存在缺陷与不足。目前我国已进入后精准脱贫时代,应准确把握我国现状,构建一体化的反贫困制度体系,这必然要求不断调整及优化社会工作,理性认识其缺陷与不足,助力贫困群体正确定位,增加服务群体的“造血”功能,充分彰显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综合优势,以最终实现脱贫攻坚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受助者社会工作者乡土受助者视角的帮助行为:后果、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珞珈管理评论(2022年1期)2022-08-12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乡土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1期)2020-02-07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特别文摘(2019年12期)2019-07-19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年4期)2019-07-11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中国非营利评论(2019年1期)2019-06-18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5期)2018-11-08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8年6期)2018-06-25扶困助学活动有效性对受助者心理、思想影响的案例研究新课程(2018年12期)2018-02-24

推荐访问:脱贫 社会工作 利弊